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实训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实效,9月17日,会计学院在C西506会议室举办“实验实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沙龙”。副校长王薇、教务处处长助理董建文出席并现场指导,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代表与会计学院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沙龙由会计学院院长吴中春教授主持。
沙龙聚焦当前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前置知识掌握不均、大班教学中个性化指导不足、考核形式单一等实际问题,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开展务实交流。
会计学院多位教师代表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课程实践,分享了提升课程质量的具体路径:课前铺垫,提前梳理前置知识清单并配套预习资料(如案例手册、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补全知识短板,为实验实训课打好基础;课中设计,采用 “模块化拆解 + 分层推进” 模式,将综合实训任务拆分为系列子任务,降低学习门槛的同时兼顾学生能力差异;同步强化 “巡回辅导 + 动态反馈”,教师实时解答问题并纠正操作偏差,推动 “做中学,学中作”;课后评价,构建 “过程性评价 + 多元维度考核” 体系,除任务完成质量外,将团队协作效率、任务完成时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学生从 “被动完成” 转向 “主动探索”,切实提升实训参与度与获得感。
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代表分别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分享了实训教学中的经验与思考,并就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跨课程内容整合等提出具体建议。
教务处处长助理董建文指出,从教务管理视角看,本次沙龙提出的‘过程性评价 + 多元考核’体系为学校完善实验实训课程评价标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王薇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实验实训是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纽带,虚拟仿真、模块化任务等创新教学方式是实现 “学用结合” 的重要路径。针对实验实训教学实际,她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深化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差异,精准设计课前预习内容,确保 “因材施教”;第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将 “理论讲解 + 案例演示 + 实操训练” 有机融合,通过实时训练、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提升应用能力;第三,完善评价体系,以 “做有所得、训有所获” 为目标,推动考核从 “结果导向” 转向 “过程与结果并重”,切实提升实训课的育人实效。
本次沙龙内容务实、探讨深入,在交流中凝聚了多学科教学智慧,为实验实训课程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可行方案。会计学院将系统梳理本次沙龙成果,落地具体改进方案,持续开展智能会计课程与实训平台建设等系列研讨,推动教学与时代发展、行业需求、岗位能力精准对接,为培养厚基础、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智能财会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会计学院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