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前言
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其独特的江海文化基因正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东南密码。然而,这一文化体系正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7月来到南通进行实地研究,为江海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墩文明——江海文明的“曙光”
6月27日上午,“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文明探源”作为出发点,将“文化认同”作为落脚点,通过访谈青墩村村委书记、参观青墩博物馆等系列主题活动,感受了青墩遗址文明的亘古魅力,努力探寻青墩村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访谈村委书记
通过与青墩村村委书记的访谈,成员们了解到发展青墩文化需要大力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农业+文创+旅游”融合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青墩遗址文化优势,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功能,助推乡村产业拓展升级。
参观青墩博物馆及遗址
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青墩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还原青墩先民活动的模型。海安先民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滨海平原上采集渔猎、饲养稻作、制陶琢玉、烹食酿酒、繁衍生息,创造了青墩文化的远古家园。
本次活动给团队成员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家乡文化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家要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弘扬江海文化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对遗址价值的认识,加强青墩文化宣传的力度。
蓝印花布——中国传统“非遗”
初步参观
6月27日下午,“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踏入博物馆,古朴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珍藏着众多蓝印花布精品,从传统服饰到家居用品,每一件展品都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靛蓝色彩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亲身体验
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从刻板、刮浆,到染色、刮灰,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新鲜、挑战与乐趣。最终,一件件独具个性的蓝印花布作品诞生,大家深刻体会到一件非遗产品从构思到成品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也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视频)
(视频为蓝印花布制作体验过程)
馆长访谈
团队有幸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前辈进行了访谈。吴元新前辈向大家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发展现状。在谈到传承问题时,吴元新前辈表示,他始终坚守初心,在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不变的基础之上,致力于通过创新设计、文化推广等方式,让蓝印花布走进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这一非遗技艺。
此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收获了知识和体验,更激发了大家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未来,成员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通过更多形式的活动,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蓝印花布等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张謇——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作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卓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图源网络)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
6月28日下午,“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通博物苑及张謇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成员们先后参观了“出生成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社会事业”等展厅,通过历史实物、文献、图片等,深入了解了张謇自强不息的一生,以及他回乡创办民族企业、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奋斗历程。
成员们收获颇丰,纷纷表示今后会立足岗位,传承和发扬张謇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江豚保护——守护长江的“蓝色精灵”
(图源网络)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
人物访谈
6月26日,团队成员对南通市江豚保护的相关工作者进行了采访,了解了江豚保护工作内容以及南通在江豚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顾鸿钰表示,长江南通段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江豚的活动范围和频率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保护江豚,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整合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江豚声学设备在线监测、无人机巡航以及人工目测调查等,以全面掌握江豚的种群状况和活动规律。
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信誉介绍,从江阴大桥至崇启大桥的长江两岸,全年均可见到江豚,以冬春季较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9 年 12 月至 2024年 11 月,已累计观测到长江江豚 228 次、763 头次。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南通市在江豚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实地走访
在走访与采访中,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南通市的江豚保护工作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由摄影师组建的“江豚巡护联盟”,积极开展公益性江豚观测保护工作;南通大学师生组成了“长江微笑工作室”,面向大众举办了一系列江豚保护科普宣讲活动;曾经的渔民也退捕上岸,组成小分队,成为“长江守护者”。
此外,南通市还通过打造江豚文化项目,发布以长江江豚为原型的城市 IP 形象“蓝叒叒”等,提升了公众对江豚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们的频繁出现,意味着长江南通段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顾鸿钰说,“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江豚保护工作,让江豚在南通的水域中自由嬉戏,成为南通生态环境的一张亮丽名片。”
小结
“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足迹,溯源江海文脉。团队以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与“张謇企业家精神”论述为指引,深入调研江豚栖息地、蓝印花布非遗、青墩文明,解码张謇“实业救国”基因在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中的当代传承。成员们将合力研究“文化-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助力南通书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彰显青年践行“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文/会计学院 倪宇寒、杨澄澄、钱盈瀛、王鑫瑞、王亦晨
图/会计学院 王亦晨